走过郑板桥
秋雨洗去了喧嚣,可一向静默如定的博物馆大门今天却庄重热烈地打开着。她要迎候一位久违的老人,一位走过三百载历史岁月的游子归乡!是的,他就是郑板桥!一位让世人缅怀的前贤;让邑人自豪的大师。适逢“兴化市第八届郑板桥艺术节”召开之际,我们有幸与郑板桥先生的真迹零距离相聚。
走进博物馆,穿曲径过水榭,在虔诚、敬仰、顾盼、焦虑的目光中,我们奔向了重重警戒的展厅。画卷展开着,历史的沧桑和艺术的光芒飘忽空间,那浸润着对民生厚爱的竹叶似在沙沙作响;那饱含对故土深情的兰惠正摇曳吐芳,疏朗俊秀的兰竹图,乱石铺街的书法体,是国之瑰宝啊!可比这更宝贵的是先生坦荡的胸襟和对民众的体抚,“衙斋卧听萧萧竹,疑是民间疾苦声;些小吾曹州县吏,一枝一叶总关情。”人格的魅力不但使后人景仰,而且让后人更加钦佩他的艺术成就。
人们常说:人品即画品,从这点出发我们在诊视历史尘封的画卷时,无数堪称“神品”的画作没有让我们驻足,像瘦金体之父宋徽宗,书画绝对一流,可人们在欣赏之余总不免叹息再三。
黑格尔说过:“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”,所以我们在欣赏一幅书画时会自觉不自觉加进人为的感情色彩,只有这样才会使作品鲜活起来。
作为为官的郑板桥:一身正气,两袖清风;而作为艺术的郑板桥也是认真而刻苦的,“四十年来画竹枝,日间挥写夜间思,冗繁削尽留清瘦,画到生时是熟时。”此时此刻,我仿佛从劲利的竹丛和漫舞的兰花中看到先生的身影,一管笔写尽春风,几行字长留人间。他与乡友李鱓同为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,他们是兴化人民的骄傲,或许再过上千年,人们就更难看到他们的真迹,可我想,在一代代人的心里定会记忆不褪。